Spratly Islands of China Spratly Islands belongs to China Spratlys - Nansha Islands (Spratly Islands) of China
www.spratlys.org | Spratly Islands Maps | Spratly Islands News | Spratly Islands History | Spratly Islands Forums | Links
Spratlys > News > English News > July 2005

Category: @News


由防御转向进攻 军事演习彰显中国陆军巨大变化

2005年7月13日 09:05

  据《舰载武器》报道,1993年以后,中国军队频繁进行了冷战年代都未曾有过的大规模三军演习。集团军规模以上的大演习,平均以每月一次的频率展开。日本防卫厅的中国情报专家也表示,诸如苏-27、歼轰-7、85ⅡM型坦克那样的高性能武器的确已在演习中亮相。加拿大汉和信息中心所获的大量图片也显示,歼轰-7曾在1994年进行的若干海、空演习中投入使用。

  与1950至1980年代中国军队的军事演习相比较,1990年代的军事演习每次水准均有极大提高。主要特征为:目的多样化,火力合成程度高,进攻速度加快,指挥、通讯系统大有改善等。以“积极防御”理论为前提的“进攻型防卫”色彩甚浓。

  1950至1980年代的演习特征

  1950年代至1960年代前期的演习均是以大规模战争不可避免的理论为前提的。其假想敌首推台湾。因此,进攻性色彩极强的大规模登陆与抗登陆演习在这一时期频繁展开。

  1955年11月,辽东半岛的登陆演习动员了一个兵团、四个军、一个机械化师、二个空军军、海军一个基地,共达四万八千人。1959年5月的杭州湾穿山半岛渡海登陆演习共有陆军一个军、以及海、空军三十九个单位参加,共二万三千人。由南京军区司令官许世友上将总指挥、演习目的单一,即完全以登陆台、澎、金、马为假想前提。上述演习展开于解放军现代化建设之初,因此其特色在于一次投入大量步兵,以人海战术取代火力,例如1955年的大演习,投入如此重兵,三战坦克以及自行火炮不足100辆,飞机260架,小型舰船65艘;1959年的演习仅有22辆坦克,114架飞机,217门火炮投入使用。可见与当时的苏军相比,火力相差甚远。

  进入1970年代,军队正规化受极左政治的干扰停滞不前,因此,这一时期的演习综合防御性强,在大量民兵的参训之下,“人海战术”阻碍了火力的增强,其实际水平,机械化程度甚至不及1950年代末期。1973年10月,北京军区投入一个陆军军及大量民兵共二万一千人,在华北地区举行了针对苏联的反战车集群演习,仅有飞机55架,坦克、装甲车371辆、火炮385门参战,火力不及一个苏军摩托化步兵师的水平。

  1980年代的演习也以防苏为主,而且规模甚大,方面军级别的战役演习不断展开,坦克火力开始取代步兵为主要突击力量,同时,步兵装甲化也取得实质进展,军级规模机械化步兵一次进击时装甲车的最大搭载量达到1040人。步兵军的攻击速度每日可达到30-35千米,约为苏联诸兵种合成军的50%。1981年9月,北京军区举行的大规模军事演习出动了8个陆军师,坦克、装甲车1300辆,火炮1500门,飞机285架,共11万人。平均每师分配达到162.5辆坦克装甲车的能力(不含装甲师)。若集中使用,已能部份体现坦克高速进击等现代战争的特点。1985年10月以后,师、团规模以上的演习一律以对抗形式展开,而且激光、电子模拟器被普遍使用。

  1990年代的演习特征

  进入1990年代以后,由于总体战争理论、装备的全面更新,中国军队的演训内容、形式发生了极大变化,而且水平显着提高。具体有以下几大特征:

  ▲空中支援火力增强:

  增强空中支援火力,是1986年组建集团军的重要目的之一。九十年代以后,师级以上的演习中,轰炸攻击机火力的协同作战是演训的重要组成部份。

  1993年以后,配备地形识别雷达的歼轰-7,加装全向雷达告警系统的强5C、歼8Ⅱ改攻击机

  频繁地参训,部队的超低空/低空(100-500米)攻击能力倍增。同时,500磅的激光制导炸弹也投入使用,提高了精确轰炸的能力。但由于缺乏苏-35用类似TIALD(热像/TV制导系统)和各式空对地导弹,空地协同作战中,空军的夜间攻击能力明显不足,出勤率低下。
  

  “解放军报”曾写道:空军选用一批夜航能力强的飞机,作夜战训练……。所谓夜航能力强的飞机,似也仅是指诸如歼轰-7、轰6、歼7Ⅲ、歼8Ⅱ那样配备有机载火控雷达的战机。空军包括苏-27在内的战机雷达系统普遍缺乏执行对地攻击任务的电脑软件。因此,空军的对地攻击武器目前仅限于250千克,500千克航空炸弹或80、130毫米多管火箭,歼-8Ⅱ早期型无法搭载视距外空地导引武器系统,显示空军飞机的确存在战力差距。

  1993年8月,北京军区在内蒙古进行大规模演习,曾出动苏-27战斗机,外电声称用作对地攻击,但作者对此表示疑问。其真正用途可能仍然在于争夺空优。

  另一方面,在陆空火力协同演习之中,近年来,空军的出动规模大增。1994年7月,第31集团军进行的“东海4号”演习,出动战机200架。1993年8月,第38集团军、第15空降军的大纵深演习,第7、15战斗机师,第8轰炸机师配合参训。由此研判,90年代集团军规模的合成演习,通常得到2个以上的航空师支援,正面攻击范围可达到30-50千米。

  由于低空攻击性能改善,强-5C、歼-8Ⅱ、歼轰-7航程几乎是歼5、歼6的一倍以上,因此攻击纵深可能由朝鲜战争时代的200-300千米程度扩大到500-700千米(大纵深),并可能实施预先轰炸、直接支援、无间断攻击相结合等战术,另外在普遍加装曳光弹/红外诱饵之后,攻击机抗击地空导弹威胁的能力大增。

  在2个航空师与集团军规模的合成演习中,如果飞机保障工作完善,出勤率也将提高,由于中国新一代飞机(强-5C、歼-8Ⅱ、歼轰-7)机龄均不超过10年,故出击数以200架为一单位,每日可能达到600架次以上。同时推定其中30%左右可能为电子战机。这便是中国时常称之为“高技术条件下的演习”之含意。

  空中攻击规模大,还意味着空中的火力合成也在形成之中,即高、中、低空、远、中、近距的火力合成,高远地区由歼-8Ⅱ、歼轰-7和轰-6担当,中区由强-5,低空则由直-9等负责,使反装甲(直9)与超低空、低空水平/俯冲攻击(强-5、歼轰-7等),高空水平攻击火力熔为一体。

  同时,加之采用RD33(歼-8Ⅱ)、MK202(歼轰-7)涡扇航空发动机,13AⅡ型涡喷发动机(歼-7Ⅲ),九十年代中国轰炸、强击机师的载弹量也倍增。通常2个航空师的载弹总和已从六、七十年代的432吨增至864吨左右。约为俄罗斯同类前线航空兵师的2/3。在轰-6、歼轰-7上加装先进的惯性导航雷达,并在歼-8Ⅱ上加装空中加油系统的工作已经部份完成。她促使中国空军的远程攻击/迎击能力倍增。

  1991年以后,轰-6、歼-8Ⅱ的跨军区远程攻击训练次数不断增加。轰-6曾于同年作3000千米以上的昼夜兼程轰炸训练,歼-7Ⅱ、歼-8I在1994年5月也进行过双机种飞超西沙群岛的远程护航训练。歼-7Ⅲ以上的所有战机均有覆盖全台湾岛的能力。

  ▲建立陆军航空兵

  陆空火力合成,强化快速反应能力是建立陆军航空兵的基本目的。九十年代的重点集团军演训,均有陆军航空兵或空军运输团的直升机参加。有关图片显示,在战场通讯(直-9)、坦克弹药补给、空中特种部队突击(米-8)、反坦克(直-9、小羚羊)战场救护等领域,陆军已更多地依赖直升机。

  从1980年以来,中国花费12亿美元,

进口了约150架直升机,包括“黑鹰”、“小羚羊”等。同时,至1980年,还生产了545架直-5(米-4),还有大约100架直-9、20架直-8先后装备部队。

  俄军总参谋部的中国军事分析家证实,从1988年起,第38、39、54等“最重点集团军”先后建立“陆军航空大队”。其中第54集团军作为防苏中央战略预备队所设之“航空大队”规模最大。随后第42、第23集团军也组建了类似单位,各自装备40架左右的武装/运输直升机。似乎还有一个“陆航预备队”直属军委或总参谋部指挥。

  由于数量有限,集团军以直升机为主体的反装甲/运输机动能力依然大大落后于俄美军队,美军机械化步兵师和俄军摩托化步兵师各自拥有各式直升机127架和18架。同时,俄兼有十分强大的“空中运输团”,陆军师内一般拥有4名“空中联络官”,师级规模的作战一次便可集中近百架直升机。陆军共有1500架直升机,包括480架Mi8,1000架以上的Mi24,是中国集团军的6-7倍。

  1990年代的演习图片显示:中国陆军航空兵以及空军运输团的机降作战以及反坦克攻击使用范围十分有限。作战纵深不超过战线的50-100千米,而且主要用于主攻方向,如渡河地点等,以及对敌特定目标实施突击,更多地提供备有特殊武器的特种部队使用。

  在“集中使用”之原则下,一个“重点集团军”的演习可能拥有百架左右的武装/运输直升机参加。携带“HJ8”、“HOT”反装甲导弹的“直9”(AS365N)、小羚羊(AS342L)不超过20架、配备约80枚反装甲导弹。视状况可下放到师-团规模的攻防训练之中。

  ▲装甲火力强度提升

  1986年的集团军制度改革,提升装甲火力的强度也是其重要目的之一。

  在80年代中前期的军事演习中,一次攻击由于投入坦克数量有限,加之拥有大批步兵同行,故坦克攻击纵深以及速度均大受限制。军级规模的每日进击速度推定不超过30千米。坦克的攻击间距每辆之间大约20-30米,

  1981年的大规模方面

 

军战役演习共投入战车、装甲车1300辆,以50辆为一阵列,作战正面全幅达1.5千米,总共可编列20-25阵列。大约构成2个攻击梯队。每梯队10阵列前后,如果发动类似苏联坦克军那样的攻击,以100辆为一阵列,每辆间距100米,那么作战正面可达10千米,但仅能编成10-13列纵队,作战纵深明显低于苏军的20个纵队之坦克攻击,由于拥有独特的坦克军编制,苏军大兵团作战一次通常投入6-7个坦克师的兵力,高达2100辆坦克、摩托化狙击师也能达到1600辆坦克左右。

  进入90年代以后,由于集团军、机械化步兵师的坦克、装甲车的比率大增,装甲火力已取代步兵成为主要的突击力量,1990年代的系列演习图片也证实,第一线进击过程中,步兵只有在有战斗情况下才下车作狙击,因此机械化步兵师、集团军的攻击速度也大有提高。后者每日前进距离可能达到50千米左右,相当于苏军摩托化步兵师的进击速度。

  1993年10、11月第39集团军7个师举行的“前进93”演习、1994年4月第38集团军举行的大规模“年度战役演训”均有战车纵深集中攻击的科目。一次进攻大约可集中1-2个装甲师(322-650辆坦克)或相当于3个装甲师的坦克数量(966辆),重点集团军内的机械化步兵师配备约122辆坦克。火力已大大强过70年代的“军”,当时的“军”装备288辆坦克,大约只有现在“集团军”的1/2。

  1993年的“前进93”演习,一个“最重点集团军”(第39集团军)加上军区坦克预备师和5个机械化、摩托化步兵师的坦克、参训数量至少在1250辆以上,作战纵深已达到了70年代方面军的水平。

  由于投入坦克数量增多,近年来其攻击间距不断拉大到50米前后,若以50辆坦克为一线进击,攻击正面已达2.5千米,可编成25个阵列,再加上250-300辆装甲车以及自行火炮,各式工程车等,集团军规模作战纵深依攻击队形变化可能在2-10千米之间。

  1986年北京军区跨集团军之间的方面军演习,《解放军报》声称作战纵深遍及华北地区数十万平方千米土地,可见中国力图构筑“全纵深”的攻防体系。

  在坦克数量增加的同时,质量也在不断提高之中。1989年以后,重点集团军的坦克换装工作进展顺利,基本上以69Ⅲ、80、59Ⅱ式取代了早期的59式坦克。1992年以后,85ⅡM式投入批量生产,除出口巴基斯坦之外,似已同最新型的90式一道,少量装备“最重点集团军”。

  “一般集团军”仍大量使用的59式坦克也作了延寿改良工作,为100毫米主炮装置了单向(上下向)稳定器和潜渡通气装备,使用新的100毫米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

  1994年以后大演习中频繁亮相的59Ⅱ,均换装105毫米线膛炮,59Ⅱ有效射程达1850米,比59式提高80%,

  “重点集团军”装备的69Ⅲ使用730马力柴油机,加装三防系统和新的火炮稳定器(双向),采用橡胶垫履带和减震器,新型AP100-2型穿甲弹初速度达1480米/秒,有效射程增至2400米。可对付150毫米厚装甲。而且夜战能力明显提高,使用新的被动夜视系统,有效观测范围800米。

  经上述改良,中国坦克的总体水平达到或超过了俄制T-62之性能,夜战能力几与早期T-72B同等。“重点集团军”全面换装的69Ⅲ(105毫米炮)和79式主要安装了新的简易火控系统,包括激光测距机(作用距离300-3000米)弹道计算机,双向稳定器,因此在行进间的射击精度大为提高。

  80式坦克自1987年起首先下发第38、39集团军,目前总数大约在200辆左右,作为“坦克师”的核心部份加以使用。80Ⅰ、Ⅱ型前顶部均可加挂附加复合装甲,综合式火控系统反应时间约10秒,为光点投射式。还装有微光像增强器,可在日光、星光下作战,隐蔽性、夜战能力远强过69Ⅲ。

  1993年以后,85ⅡM(125毫米炮)的演习图片出现,估计也是首先装备“最重点集团军”。同时巴基斯坦也将其用于阅兵式。85ⅡM使用全新的LSFCS-212稳像式火控系统,焊接炮塔使用复合装甲,潜水深5米,通讯距离25千米,射控反应时间缩短成6秒。有效攻击距离增至3000米。

  日本《军事研究》认为,85ⅡM性能介于俄T-72M和T-80U之间。但后二者均可发射9M119之类的炮射反装甲/反直升机导弹。有效射程远达5000米。

  从85ⅡM、90M均使用125毫米主炮之设计来判断。中国的设计师们可能也最终将之改良成炮弹、导弹两用之炮管。因此,中国进口50辆俄制T-80U主战坦克或同乌克兰联合改良85ⅡM之传闻,应有一定根据。

  ▲步兵机动性增强

  自1980年代以来,共有6种装甲运兵车装备部队,集团军级的装甲车拥有数至少在250辆以上。通常一辆装甲车便是一个最基本的火力合成单位,8-13名战斗乘员各自使用红缨-5防空导弹一部,红箭-73反坦克导弹一台(部份),并兼用步枪、机枪和各种通讯、三防器材,火力范围可覆盖3000-5000米地面和5000米高空。

  在大量装备装甲运输车之后机械化集团军的野战推进速度有很大提高,一次最大搭载量为2000-3250名步兵,为1980年代的一至二倍。另一方面,俄罗斯摩托化步兵师一共装备180辆步兵战斗车和290辆装甲运送车,一次攻击最大搭载量为3140-5044名步名,由此可见两者陆军机械化和机动性仍存差距。

  但用于方面军防御战时,80年代以后红箭-73、红箭-73B、红箭-73C、红箭-8、红箭-8改反装甲导弹成批装备部队。90年代其车载型反装甲导弹也大量出现,陆军的反装甲能力,机动性比60、70年代大为提高,有效反装甲射程已由过去的800米增至3000-4000米,推定一个“最重点集团军”战时已拥有足量的反坦克导弹,自行火炮等来抗击2个俄装甲师或3个摩托化步兵师的战车进攻。

  ▲战场防空体系形成

  为抗击1980年代之前来自苏联战术空军的强大威胁,集团军从1987年起便着力于不断完善战场防空系统,并以加强地空导弹与高射炮的火力合成为目标。

  在重点集团军内新设了“防空旅”由2个地空导弹营和5个高炮营(2个57毫米高炮营及3个37毫米高炮营)组成。80年代末期装备24部红旗-61双联装自行地空导弹及60门高炮。

  1990年代以后,在“最重点集团军”内开始少量装备飞蠓-80、霹雳-8H、霹雳-9自行中、低空导弹和红缨-5C、前卫-1单兵防空导弹。防空导弹一次发射能力可达200-250枚。防空纵深正面可能在30-50千米,侧面达100千米前后。

  在集团军司令部、师、团部以及重要军事目标,可能还加强部署有军、师司令部直属防空连。由于大量自行防空炮、导弹发射车下发集团军,故防空火力的机动性也得到强化。

  ▲野战炮兵大为加强

  中国陆军的火炮数量占世界第2位,而且种类繁多,重点集团军所拥有的火炮数量估计高达604门,甚至多于苏军合成军的400门规模。80年代中期以来,共有13种火箭炮、5种自行炮装备陆军。加农炮射程大于30千米,203毫米榴弹炮射程远达50千米。

  为提高攻击纵深,“重点集团军”的炮兵理论近年来已强调“弹炮火力合成”,即300-600千米射程以内的短程地对地导弹使用权已部份下放到集团军,使用时可能需要军区的批准。部份配带常规弹头的M9、M11可能已从二炮移交一部份“重点集团军”。因此短程地对地导弹的移动随着集团军年度演习的增多,比过去更加频繁。

  “弹炮火力合成”的结果,使集团军演习的火力纵深不断扩大。即300-600千米射程使用短程地对地导弹。80-100千米射程使用M-1B、WM80等大口径火箭炮,5-40千米射程内分别由各式火箭炮、加榴炮覆盖。集团军炮兵师的弹药发射量一次可能达到20吨以上,为朝鲜战争时期的10倍。已接近美、俄炮兵师的水平。但火炮的自行化程度仍大大低于后二者。

  “重点集团军”所拥有的各式自行炮估计不超过41辆,低于俄摩托化步兵师96辆的标准。但集团军所装备的约158门火箭炮几乎全部可自行。战时,以多于敌人2-3倍的地面炮火对敌纵深进行压制性攻击,仍然成为集团军的典型攻势战法。

  在装甲、反装甲及防空火力合成,并使其更加机动化之后,集团军的不间断防御/进攻能力也比过去的“军”大有长进,估计同样的进攻速度可维持2-3日。达到100-150千米以上,

  从各方面的公开资料来看,象第38、第39这样的“最重点集团军”在进攻时,在可靠的或不太可靠的空中掩护下,是完全有能力歼灭美军一个重型师的,在防御时,则完全可以抗住美军一个拥有强大立体作战能力的重型军的进攻。这意味着在低烈度边境冲突中,如果一个“最重点集团军”指挥得当,1-4日战线便可推进到敌境,以完成“御敌于国门之外”的积极防御战略。

  综合演训状况

  90年代以来,“重点集团军”的演训比之70、80年代,更强调多科目、多目的,并非单一着重某一特定的作战模式,例如,1994年7-9月的“东海4号”演习,第31集团军演训科目占26项以上。第38集团军(1993年8月、94年4月),第39集团军(1993年10月)、第54集团军(1993年10-11月)的系列演习中,似都加有电子 作战,坦克集中攻击,地形伪装等综合

内容,1994年8-9月,兰州军区空军和第21、47集团军举行的沙漠战演习,演训科目多达30个以上,作战纵深达上千千米。

  同时,熟悉新武器的操作,强化“重点集团军”的全能作战能力,都成为90年代演习的几大特征,近年来,80年代中、后期的研发的系列新装备不断下发部队,仅新主战装备便高达50种以上。给与旧有的战术作战思想很大的冲击。

  另一方面,随着中俄关系的改善,经济重心由内地向沿海的移动,“海洋国家”的意识也在军内逐步形成,加之对台独的担心和南沙群岛、朝鲜半岛的不稳定因素。大演习过程中,着重“海洋”的色彩也十分明显。

  1994年8月第39集团军,1993年10月第54集团军,1993年6-9月第42集团军,1993年10月第1集团军都进行过大规模的登陆与抗登陆作战演习,表明中国作为陆军大国的传统意识正在发挥变化,力图构筑海、陆、空一体的新的沿岸战略防御体系。

http://mil.eastday.com/eastday/mil/node62186/node62664/node62665/node73701/userobject1ai1251779.html